Channel Avatar

サン猫の時間漂流

4 天前

前几个星期在看《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》,这几天在看《黯淡蓝点》。可能是因为看过前者的缘故,对于一些东西比较敏感,《黯淡蓝点》第四章的名字是「并非为我们造的宇宙」,恰恰讲的也是前者前几页的内容。又想到我初创这个频道的原因,就是把一些只有几百字、不适合放在博客里的胡思乱想迁移到这里来——于是正好借此写点东西。

《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》的最后有一部分内容是「答学友问」,其中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(因为书已经被借走,不一定完全一样):老师,如果有一个工匠,一生都在一个地方生活,没有受到古今之变的冲击,每天过着重复又单调的生活,但他很乐意。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,也没有读过尼采的著作,那么,有必要告诉他这些么?

答案很明显,让他去思考这种大而空的东西显然是一种罪过,他的人生已经找到了一种意义——也许是「不对」的,但我们没有必要强迫他经历古今之变,去找一个新的意义。一个最基本但是又显得很空的一句话就是,我们总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。正像《黯淡蓝点》中所说,在以前,我们对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缺乏共识。对我们的种族的目标,并没有一个公认的长远见解……在艰苦岁月里,我们极度渴望得到鼓励,不愿接受接连不断的大降级和希望破灭,而非常乐意听到我们是特殊的——即使证据薄得像一张纸一样也毫不在意。如果用一点神话和宗教仪式就能让我们度过漫漫长夜,我们之中的谁又会不同情和理解呢?

但古今之变之一就是,什么东西都要科学道理来证明,宗教不再是一个默认选项,取之而来的就是现代人的心灵沙漠。在最初的故事里,在伊甸园中,有一颗特殊的树不能让我们分享,那就是智慧之树。在这个故事中,知识、理解与智慧被视为禁果,人类注定无法全知,甚至不被允许知晓。但是我们渴求知识,这是我们一切苦难的根源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,我们不再住在花园里面,我们要找的东西太多了。我想,只要我们没有好奇心,也很恭顺,我们便可以用自高自大和中心地位来安慰自己,并告诉自己宇宙就是为我们创造的。然而,当好奇心开始使我们着迷时,我们就把自己赶出了伊甸园。

有时我们会为那个失掉的世界而悲痛,但我认为这是感情脆弱和多愁善感的表现。我们不可能永远幸福地停留在一无所知的状态中,像那个工匠一样,单调又重复地过完一生。
18

评论区
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占沙发吧!

本评论区由 EveSunMaple 自主开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