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头
七月五日、六日正是浙江省学考的日子,而我早已经在几天之前被连续不断的模考考傻了。学考卷做吐了,所以就很想做高考卷。做到第三份还是第四份的时候,有一道非连续性文本引起了我的注意——城市漫步——这还是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中文名字,之前嘛,也就只有“Citywalk”令人耳熟能详了。不过我一直以为这个什么“Citywalk”那都是外国人闲得没事干玩玩的,没想到在中国也曾爆火过。这我就有兴趣啦!刚好,学考考完之后的一天是星期一,这图书馆还不开门,没事干,正好去逛逛咱嵊州!真的,说出来不怕丢人,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嵊州人,却连嵊州有名的“嵊州炒年糕”都没吃过,太不好意思了。还有那些刚刚火起来的小吃街,也是去都没去过。惭愧惭愧。
六号,我与同学分享我的想法,却得到了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:七号台风天!哦哟晕倒了,我朝着外边看了好久:这热浪!这艳阳!这湛湛蓝天!你告诉我明天不仅刮大风还下雨?
啊,我要睡觉
假的。
我的生物钟不知道为什么在早上五点就给我拽了起来,我寻思平常也没有起这么早嘛。翻来覆去好不容易八点了,我看着外面细细打量了一番:嗯!下雨的概率是 0%!起床出发!
毕竟我想想可能也就这一次机会,之后哪还能腾出这半天来当当「街溜子」。
小问题
就是,我貌似不太理解,什么是「城市漫步」。
在路上
(并非)众所周知,嵊州有三大小吃:小笼包、炒年糕、榨面。榨面这就不用说了,那确实家家户户都会,也就是买个面饼加水的事情。这小笼包有说法,分成紧粉和发粉,紧粉的我比较喜欢所以放在前面说,那皮就是像饺子皮一样的,一口咬下去那汁水~所以也可以叫灌汤小笼包。不过干着吃可能有点腻,蘸点辣椒酱就完美了(看个人喜好)。至于那个发粉的呢,皮就和馒头、大包子一个样。倒也不是说这个皮怎么样,就是我感觉啊,里面这馅料区别大了,不止是汤没了,就我个人而言还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奇怪。所以在我眼里,这嵊州小笼包的正统,那必须是紧粉的!可是放眼望去,还是卖发粉的居多。还好我家楼下有一家只卖紧粉的,那么这早饭就敲定了。

真可惜嵊州这地方实在太小,「嵊」这个字在语文课本还要注音呢。所以刚开始很多人出去做小吃都不标「嵊州小笼包」,而是标「杭州小笼包」。“哼,倒是被那些杭州佬占了便宜”,我说。
出发吧!去哪?

面对前面的道路,我突然有点迷茫:这都是高楼,啥啥看不见,去哪呢?欸,既然因为有楼看不见,那就去没有楼的地方,上堤坝走走看呗!
我现在在的地方,可以说算是比较发达的地方了。想到刚开始嵊州出现了「国商」,也就是「北直街」那块;然后又出现了「新国商」,那么之前的「国商」就变成了「老国商」;后来又有什么「鹿山广场」、「世纪联华」、「吾悦广场」……嵊州本来就这么点大的平地,「七山二水一分田」嘛,这繁华的地方也就是跟着这几个广场换来换去。最后只有这「吾悦广场」越做越好,其他的不是说没人而是「非必要不去了」,这「鹿山广场」当真最可怜,地盘最大一个,死得也最快,名字都换了不知道多少个了,现在的名字是什么我也不知道,就不再赘述了。
走过「吾悦广场」,就来到了澄潭江边上。我真是好久没有看过这澄潭江水了,恰好有个看台,「左右逢源」,拍了两张照片:


这两座桥的名字取得真好,一个「剡溪」一个「嵊州」,算是把这地最官方的名字给占下来了。我还记得小时候还住在「三江城」边上的时候,我每天早上都和父亲跑步到「嵊州大桥」上呢。还有一次好像是赌气了,也不管我爸怎样,一下子跑到了「剡溪大桥」。哎呀,原来这两座桥在我记忆里面也已经这么久了啊。

顺流而下
没想到这堤坝上面的人还挺多的哦,还有人坐在长椅上面看书,真不错啊。走到头,我远远地望还以为没路了,原来是不让机动车进,这还挺巧妙的。

这左前方是一座只能非机动车开的小桥,连接了三江口,也就是「澄潭江」和「长乐江」汇合的地方,这汇合之后才叫「剡溪」。那之前跑步到这的时候,三江口尽是些老房子和杂草,现在这新房子建的一个比一个气派,我们之后还会提到呢。

左侧是咱们嵊州的第一高楼,在这住一天最低也得四位数。没想到刚刚好和堤坝连在一起了,这种立体的结构我还是相当喜欢的。旁边还有一排排的彩色小车,很可爱。
欸,看这里,是不是挺好的?但是总觉得缺了什么——人!嵊州人真的太少了,一千多平方千米那连七十万人都凑不出来,咋够?不过人少某种意义上也算好处吧……

我家呢

「嵊州大桥」旁边啥时候多了这么一排房子?诶不是我家呢?我在太阳底下兜兜转转了半天,想来是把脑子转坏了,我家什么时候在「嵊州大桥」边上了,那是在「东桥」边上!还得往下。可惜了,这「转」脑子的病好了,又给太阳烧坏了。我看看上面穿不过去,居然忘记可以从桥底下穿过去了。然后我就傻不愣登地、义无反顾的右拐了。

本来以为嵊州早就没有电线杆之类的了,没想到这里就有。我还是第一次以这种视角看这条路,哈,原来这么宽敞!与后面几条扩无可扩的小路相比,这里还算是大有可为。
从堤坝到小巷

所以我坠入「人间」了。
在堤坝上你看到的是天、是地,是悠悠的江水与层层的群山。在小巷里可就不一样了,早饭一条街!还有老城区嘛,这水泥路是要修修换换了,那就免不了有什么施工现场。

我的本能告诉我,“不想出事就赶紧给我死对面去”。我小心翼翼地穿过马路,又是水泥车又是挖掘机的,还是早点溜号为妙。
也许真正的「城市漫步」就应该沉到小巷里面,但是我那时哪有这种想法。我想的是我走错路啦,快快,快点回到堤坝上啊!
从小巷回堤坝
明明地图上面显示堤坝就在眼前了,我却怎么也看不见。终于,转过一个街角,真当是「柳暗花明」。

啧,这太气派了。这条路我也是第一次来。想到之前顺着堤坝跑步的时候,这里还是一堆破房子,仅在前段有了点要修路的样子。父亲说,等这路修好,之后通行就方便得多了。可是等到我搬家走了,它还是那种若有似无的感觉,没承想今天看见了,还真不错呀。

不过到了堤坝上,没什么遮挡,当真是酷热难耐。也许是老天可怜我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这,呼了朵云过来遮着,欸,还有风!真算是天助我也了。

路上居然加了个休息的地方,不错。这一坐下来,身体里面的汗就全跑出来了,一看胸前早已湿透了。坐着,我想我们嵊州这好哇,座椅上面都没有什么对抗流浪汉的措施,在这睡一夜也不错。不过又一想,嵊州大概也不会有什么流浪汉,毕竟现在真的太太缺人了。

「东桥」的前面还有一座不知道什么名字的「廊桥」,是我和父亲跑步的「第二路线」。那廊桥也算是我看着搭建出来的,不过现在没有时间去看它,等下回吧。
这「东桥」,也不知道存了多少魂魄……我的意思是,好久以前,在巷子里面还流行着各种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的时候,总是有人从这往下跳的。姓甚名谁、什么时候,那我真不清楚,只知道一切都在这「剡溪」中了吧。唉,无情的江水,这罪过居然要让桥来承担?
剡溪对岸

这里有一座雕塑,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是什么材质,干脆先叫它「牛」像吧。以前小的时候,就是和父母以前走过桥到这里来玩,和别的小孩子比比谁先爬到牛背上。
后来在前面的空地上,又架起了一个充气城堡,那么「牛」像就没什么魅力了,大家都去玩充气城堡了嘛。直到有一天,父亲突然拦住我:你已经这么大了,还要玩这种东西啊?毕竟城堡不是免费的。自那以后,我就很少再去了,那个城堡也不见了,只剩这「牛」像,移不动,更搬不走。
再往前直走,就是那个不知道换了多少次门庭的「鹿山广场」,我没必要去,就直接左拐,冲进花鸟市场——左边的小公园里面。

这公园叫什么名字,我不大记得了。不过它刚进来的地方立了一块牌子告诉我这是「民法典公园」……呃……我想想应该大概不是这个名字……
还记得以前学校里面发的那种奇异规格的小册子,有一张封面就是这个公园,不过是俯瞰图了。在里面,居然也神奇地存在着一个充气城堡。现在再去看么,自然是没有的了。

哇哦,还有人放着舞曲在跳舞呢~不过我不敢举起来光明正大地拍,胡乱拍一张就逃跑了。

医院路
下来的地方叫「医院路」。我想想这个取名的方法太草率,毕竟原来的「嵊州市人民医院」就在这条路上。不过后面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院」来了,这原来的「人民医院」,就改名成了「嵊州市中医院」。渐渐的,原来的小路也不够通行了,但两侧房子还在,总不能拆了。所以不知道什么时候起,这「医院路」就成了一条单行道。不过这件事,我想想总是在新的「人民医院」出现之前就发生了。

这里我太熟悉了。小时候体弱多病哇,总是往这里跑。刚好与我之前的住址只隔了一座东桥,所以也还算方便。有幸住过几回医院,甚至还是嵊州市手足口病的「零号病人」,也算是个「嵊州第一了」。

以前门诊应该也在这,但是远远没有这么气派。所谓的正门之分,可能只是看哪里人走得多吧。按现在来讲,之前那个可以说是停车场入口之类的东西了。
老城墙

再往前走就到了「老国商」与「文化广场」,中间隔了一段老城墙。没记错的话,应该是原南门应台门的东段城墙。说是老城墙,毕竟也才几百年,还称不上「古」。父亲和我说,这段城墙还是好不容易才保下来的,不然早就和其他段一样被拆掉了。至于其他杂七杂八被拆除再重建的「惠安寺」、「应天塔」之类,就不是我这个毛头小子可以记得住的了。

后面这台阶修得挺好,这一小段谁都可以上。呃,不过可能是我走得疲乏了,脚抬得不高;也有可能是刚上的时候直接从旁边跳了上去,是为不敬。就这么短短的一段楼梯,我居然给自己摔了一跤,好险没给自己摔下去。我背着双肩包呢,里面的雨伞当即飞出来,没眨眼已经骨碌下去了。至于我自己,还好手撑得快,就受了点皮外伤,不碍事。

这「文化广场」确实对得起它的名字:早上会有老人家用水笔在地上写书法;下午会有越剧演出;到了晚上更是热闹非凡,大平地用来跳广场舞是最好了,小孩子么可以玩玩轮滑,大人则去旁边的「老国商」买点东西。在这里也不用怕自己的小孩子会被拐走,街坊邻里都照顾着,都安心。至于江湖老大爷的「中国象棋」,那是从白天到下午到晚上不停息。看到右边的林子了吗?他们正躲在那儿呢!
不过上面说的,都是我记忆中的东西了。那时父亲给我报了个轮滑班,每天晚上就和那几个小塑料圆锥斗智斗勇,看到的大概就是这么个景象。嗯……还有到处都是的小商贩呢!什么气球啦,陀螺啦,竹蜻蜓啦,都是小孩子喜欢的物件。欸欸,可惜我去的时间不太妙,十点半,早不早晚不晚,刚好没人!我只得去找找下象棋的老大爷们了。
现在是不是这样子,我还真不能打包票。
一坐下来才发现坏事了。估计是刚刚摔倒那一下太厉害了,给我放在裤兜里面的手机的屏幕都摔碎了。唉,肉是软的可以「以柔克刚」,这「硬碰硬」怎么行?还好,除了莫名其妙把我手机壁纸摔没了,这拍照存储还没大碍。万幸,万幸。
剡湖街道
穿过「文化广场」,就来到了「剡湖街道」。欸,这不是我们小学春游经过的地方嘛?从城西呼哧呼哧走到这里,去拜访「鹿山公园」或者「城隍庙」,都得往这走。
同时在这里的。还有另一座小学:「剡山小学」。

这小学修得确实气派,一看就是个人才辈出的地儿。我关注这个是因为咱班好多大牛都从这出来的,这不你看,里面还有人在上课呐!嗨呀呀,提一嘴啦,我们继续走。

没想到绕了一圈,就来到了「西桥」。眼前的这条江不叫「剡溪」,而是「长乐江」了。如果你看过民国二十三年(1934)《嵊县志》县城图的话,就知道这城区一度是在「长乐江」的北岸。那三江口与「澄潭江」南岸,不是荒地就是田地咯。
选择
跨过「西桥」,就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:前面是我心心念念的「老袁炒年糕」,右边则是之前春游来的路,是回「逸夫小学」的。十一点了,现在吃中饭也不是不行……我正琢磨着是前进还是拐弯,看到了一个自助售卖机:

好啦,对于我这个很少踏出过家门的人来说,这种东西也算得上新鲜了。想到刚看到这玩意的时候,还是在之前的老家,一二年级吧。从小区东边的小拱门出来向右拐就有一个自助售卖机,再往前那就是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订奶的小箱子,小时候就是喝这个长大的。
刚刚好,随身带的一瓶水喝完了,买个酸奶解解渴噻。啧,真甜真清爽。那就没什么可以考虑的了,掉个头,咱们上堤坝,继续走!
逸夫小学
小学六年可以说是我到现在(2025)最快乐的时光,我肯定得去看看。

还记得小学时从那边走过来,这里还都是水泥路面呢,现在都换成塑胶了,真好真好。
酸奶很快就喝完了,我急着把手上的垃圾出手,沿着堤坝走了半天却连一个垃圾桶也没有。十一点多,树荫也少得可怜,我且下堤坝去找一隅清凉了。

也就路边这小树林可以看看。你且往左边瞟一眼,全都是锁上的车库门,没有店家更不用说行人了,死气沉沉,不拍不拍。

没想到这还有个小亭子,以前倒是没有注意。刚好停下来吹吹风。
右侧又是一个岔路口,从后边的堤坝过去是学校后门,再过去是「长安桥」,对面就是教堂」。 说来奇怪,嵊州市这么个小地方怎么还有基督教堂的。那地方甚是古怪,还记得在小学参加舞蹈社团的时候,晚上从五楼回来是一点灯光也没有的。向走廊窗外望去,黑压压的天空中只有那顶部的十字架红艳艳地亮着,吓死个人。之前还在地上见到过传教单,感觉和「千疑千寻」差不多性质了。

这应该是嵊州市唯一一所寄宿和走读并存的民办公助小学。嗨呀,就我个人而言,这住校生活真的是太有趣了。小孩子最缺的就是玩伴,那时候八个人一个寝室,早上起来有条不紊轮流洗漱,然后一起到外面做早操、跳大绳,再之后才是吃早饭准备上课。每天吃完晚饭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自由时间,可以回寝室洗澡啦,或者直接回到教室后面打牌也是可以的。当然,打牌什么的还是太高级了,我们那时的游戏可多了去了,比如在走廊上几个人分成两边,轮流朝对方扔透明胶,若是可以穿过对方的层层阻隔就算得分。这游戏好玩又方便,下课随时可以玩。不过最经典的还得是在美术纸上面画游戏,一般一个寝室一个局,每天晚上就和小说似地推演剧情。管理游戏的是最累的,因为要无时无刻用铅笔橡皮画了再擦擦了再画。但是大家都争着管,毕竟这种机会不是谁都可以有的。
小学有社团那是真有。除了我之前说的舞蹈社团之外,我还参加了巧手坊、版画社团、航模社团、科学社团。学会了诸如折纸花、刻胶版画、做航模、用棉花糖与意大利面做高塔等等等等稀奇古怪的技术。除此之外还有奥数、语文竞赛、英语竞赛之类。每天通校生们回家的时候,我老是暗暗想着星期五什么时候到来。现在回想,吃过晚饭才是我们住校生的“SHOWTIMES”嘛!
再往右瞟几眼,发现之前玩航模的水池已经变成荡秋千的地儿了——我想想,这秋千确实更好玩些。

对面自然是一些文具店,也就在这里那些车库门才肯打开来透透气。诶,这地方可是通校生的天堂了。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都可以到这里消费一番。我们这群住校生就算是想要消费也没有这个机会!后来那群通校生看我们对那些零食「望眼欲穿」,居然打起了倒卖的主意。每天放学出去买来所需的物品,趁着晚上要来上奥数课的功夫以十倍之高的价格售出!啧啧,有人敢卖有人敢买,五块钱一颗的糖也吃得起。我那个时候想哇,这群人真的不会做生意,看我屯一堆,卖一块一颗,抢光他们的市场!
结果正和奥数老师炫耀我的商业头脑呢,等我回班级的时候,怎么那几个买糖都站到后边去了?什么,你告诉我班主任现在发现了?呜哇,可是那群通校生已经赚了一百多了,我这「未遂」,怎么判?
嵊州炒年糕

又走了十分钟,我回到了之前的路口,右拐来到了我心心念念的「老袁炒年糕」。按道理我这个嵊州人,是不必要如此大费周章来找什么「老袁炒年糕」的,毕竟我爸曾说,他的炒年糕就是最正宗的。可是吧,他烧出来的炒年糕又大块又硬,哪里是嵊州炒年糕的弹滑软糯?罢了罢了,且让我当一回「探店」主播,一探究竟!
「CCTV 探访品牌」,这几个字什么时候加的,有点意思。

光这一碗等了我整整十三分钟。上了才知道,我这「15 元」的炒年糕是基础款。像如果你要加糟肉哇,那就是「25 元」的糟肉炒年糕了。唉算了,我还点了一瓶 10 元的饮料(双柚汁你怎么这么贵),加起来也算 25 罢。
好吃不好吃,我真说不来。对我而言,食物只要方便吃就好,填饱肚子是首要。这正宗的炒年糕果然方便,用不着我一根根啃着了。只可惜烈日下走了半天,胃口着实没有。三五两口下肚饱了,就立刻起身将桌子让给别人——这小地方人还真是多。
剡溪大桥
要回去了。
本来还想一路往西,去初中再看看。结果手机电量告罄,来去路途又有将近七八公里,加上初中远比小学难过的多,罢了罢了,便转身向南,回家去了。
我总算是感觉到了一点台风天的味道。在两侧高楼林立的街道里,狭管效应开始发力,吹得我整个人都要飞上天去!吓人是吓人,爽也是真的爽。

如今这路上是真的没人了。我时而跳跃时而转圈。也是,怎么会有人在这个时候,在这个地点,拍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。


地下
下了「剡溪大桥」,又是一个十字路口。

以前可没有这个地下「过街行人通道」。想到我之前第一次看到这施工的时候,还以为咱大嵊州要修地铁了呢!可惜空欢喜一场。到最后,就连这「过街行人通道」,也只修了这一条。

「过街行人通道」里面自然有广告,但是不多,更多的是这种道德楷模的宣传标语。上面这个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。44 800 毫升血液?算到今年也才二十三年。就此一项来说,这哪里是「燃烧着生命的激情与善意」?这分明就是燃烧生命本身!可惜这种宣传我只在地下看见,英雄不应该被放在这里。
尾声
至此,我短短的「城市漫步」,差不多就要结束了。本以为走了很多很多呢,结果用地图软件标了半天点,也不过区区十公里。想看看微信步数——我想没有一万也有两万了——结果我压根没打开微信运动!啊也,怎么这样。
写到这里,我才发现我又完成了一次「长征」:博客。我已经写了六千五百个字了,精力耗费程度不亚于再走上一趟。而现在,已然是「城市漫步」结束后的第二天,七月九号了。现在,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嵊州人,总算是用自己的双脚和纸笔重新丈量了一下自己生活的城市。第一次可能不是那么完美,但能开始并且完成就已经很好。别的富丽堂皇的话我写不出,只能说:
——「哦,我是这座城市的一个人。」
三江口
还记得我埋的那个伏笔吗?晚上,我前往三江口,参加同学的聚会:

我白天走过的街、看过的水、晒过的太阳,此刻都成了一份背景、一份不言而喻的依托,支撑着我,在这里安心地「聚」一下,哪怕只是一次。
也许城市漫步的终点不是哪一条街,也不是哪一块地标。而是这样一个时刻,你停下了脚步,身边有人,一起说说笑笑。
终点从不是风景本身,而是——人。
城市终究只是壳,人却是魂。
谨以此篇,记录「城市漫步」。
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?
点个赞,让更多人看到!
评论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占沙发吧!